本站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杰)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感悟湘鄂赣苏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10月11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星光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同学组成“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湘鄂赣探源实践队”,通过线上云游与线下走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方式,开展了以“与红色印章的时空对话”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依托数字展馆、影像资料、AI对话、线下走读等形式,重温峥嵘岁月,凝聚青春奋斗力量。
1.团队介绍
指导老师:钱爱文、张莉彬、甘露、梁杰、黄斌军、张保揭、李自湖、何风艳、刘恋
团队成员:黄焰、徐丽菲、张珍雅、甘佳盛、黄永钦、黄建烨、欧阳紫玲、张钰晴、聂琛、王成杰、李昊、叶子怡等

2.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介绍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阳乐大道322号,是一家宣传展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与发展历史的专题馆。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共建有陈列展厅、办公楼、文物库房等设施。陈列展厅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设“湘鄂赣革命斗争史陈列”和“万载籍部分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两大基本陈列,共展出实物200多件。其中“湘鄂赣革命斗争史陈列”在2014年改陈后被评为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陈列。馆内文物库房占地200余平方米,共收藏革命历史文物2000余件。2008年,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12万余人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国家三级博物馆。
3.红色印章故事来源
在江西万载县的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枚银光闪闪的印章,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这便是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印章呈圆形,印面分内外两层。内层以图案为主,中心为一地球,地球上有镰刀、锤头图案,地球外侧为麦穗、稻穗和五角星图案。外层为环绕的繁体隶书印文,上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侧“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上下之间以两颗五角星分隔。印章侧面钻有四个等距离的小孔,为安装固定木柄之用。印章通体闪耀着银质光泽,字迹图案清晰。1934年1月28日拂晓,敌军分三路同时向小源发起攻击,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省苏机关被迫撤出小源,向铜鼓方向转移。由于遭到敌机轰炸,转移途中出现大量人员伤亡和文件物品损毁或散失等情况,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大印也在撤退途中丢失了。

这枚印章的获得颇具传奇色彩。那是1963年的10月,林业工人郭桃仁的弟弟郭兴仁到郭桃仁所在的官元山林场检坑作业队做小工。有一天,郭桃仁带着弟弟上检坑采伐,上午9点左右,郭兴仁避开哥哥蹲在一个小土坑中解手,一边解一边无意识地拿着一根小树枝在铺满腐烂叶枝的地上拨弄着,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英烈有灵,郭兴仁从厚厚的腐叶下拨出了一只黑色皮革公文包,包内土纸文件已成泥团,唯独一枚银质印章还闪着银光。中午郭氏兄弟将印章在溪水中洗净,带回工棚,沾上印泥,在郭桃仁的笔记本上连盖了好几个印模,字迹非常清晰。
4.与印章跨越时空的对话


5.红色云游作品展




6.心得体会
云游队员黄焰:踏入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那段烽火岁月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锈迹斑斑的煤油灯、单薄的草鞋,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在万载这片红土地上,我深深感受到理想信念如山——正是这如磐初心,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次云游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云游队员黄永钦:在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那枚鲜红的印章最让我震撼。它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历史的亲历者。我仿佛看到,先辈们就是盖下这枚印章,传递着不屈的信念与指令。这抹红色,是烽火岁月的烙印,更是精神血脉的象征。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接过这枚“红色印章”,将这份初心与理想,庄重地盖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续写辉煌。
云游队员叶子怡:纪念馆里,一枚朴素的红色印章让我驻足良久。它方寸大小,却重若千钧。当年,它就是革命意志的体现,承载着理想与牺牲。触摸展柜,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份为真理而战的滚烫温度。这枚印章让我懂得,伟大的事业正源于无数坚定的微小瞬间。我们青年一代,也当在自己的青春画卷上,印下奋斗的足迹,不负这殷红的期望。
云游队员李昊:透过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玻璃展柜,我与一枚红色印章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它静默无言,却诉说着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我思考着,当年手持这枚印章的,是怎样一群热血青年?这抹红色,是他们的信仰,也是穿越时空传递给我们的精神火种。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这次“云游”是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枚印章,如同精神的接力棒,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红色精神永不褪色,青年使命永在征途。红色云游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革命精神传承方式的革新。此次红色云游实现了红色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参与人员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